当前位置-资讯动态- 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—探寻文明密码,守护遗产瑰宝!
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—探寻文明密码,守护遗产瑰宝!
来源:本站 作者:本站编辑 更新时间:2025-06-13 点击数:

  在历史的长河中,文物与非遗静静伫立,它们是往昔岁月的无声诉说者,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灵魂。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个特殊的日子—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。今年,活动主题定为“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”,“融入现代生活——非遗正青春”,旨在让古老与现代碰撞交融,让更多人领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文化盛宴。

一、非遗布贴画

  武宁布贴画,于2020年被列入第八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布贴画以汉族传统工艺“布贴绣”为母体,采用不同色彩、质地、形状的布块,通过绘画、刺绣、堆绣、裱糊、布贴、布褶等多种工艺,创作出画面具有浮雕质感的作品。
  武宁布贴画全靠手工制作,选色堆层讲究,冷暖搭配严谨,每一幅布贴画需经构思画图、分解图、选布料、剪布料、絮棉花、包布料、缝制线条和花边、组合、粘贴、修饰上板、装裱等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宁布贴画传承人汤太莲女士,从小就跟着祖母学做布贴画,很好地传承了祖辈传统补贴画技艺。她专门潜心研究布贴画技艺,在传统布贴画的基础上,力求创新和突破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风格。

《凤凰涅槃》


《八仙聚会》


《锦绣》


《钟馗》

二、非遗“竹编、木雕”

  一把蔑刀,一双巧手,经与纬的交融,浅与深的变幻,成面、成体这就是武宁竹编。武宁竹编工艺由来已久,古代武宁人“荷畚执筐,为安职业”,编织技艺已是重要的谋生手艺。
  武宁木雕历史悠久,其渊源可追溯到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,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,它继承了唐宋时期石雕、竹雕的艺术精髓,是从民间家具、建筑、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,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。
非遗传承人卢治胜坚守本心,不忘初衷,将武宁竹编和木雕技艺传承下来,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进行创新和制作,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。

竹编《百年历程》


木雕《四君子》


竹编


木雕


三、非遗“打鼓歌”

  武宁打鼓歌,又名锄山鼓、催工鼓、耘禾鼓,是一种以鼓伴奏的田山鼓,由湖北的薅草歌在清乾隆年间传入武宁县,后又融入了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。武宁打鼓歌是历代武宁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,在民间文学、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


文化遗产,是岁月馈赠的瑰宝,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明的传承;
自然遗产,是大地雕琢的奇迹,展现着自然的鬼斧与生命的魅力。
我们呼吁大家,在日常生活中,继续关注文化和自然遗产,
积极传播遗产保护知识,用实际行动为守护这份珍贵的财富贡献力量。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  闭】